8月21日至22日,由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霍尔果斯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文明·交流·互鉴:第三届中亚传播论坛(2024)”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顺利召开,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的100余名学者参加此次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也是新疆大学建校百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沙吾列·依玛哈孜,霍尔果斯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李瑾伟,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金玉萍先后在论坛开幕式致辞,论坛开幕式由新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宏刚主持。
沙吾列·依玛哈孜副校长在论坛开幕式致辞
沙吾列·依玛哈孜副校长首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新疆大学的基本情况。她提到,新疆大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高等学府,在学科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面对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亚就成为了一个急切的研究课题,各位专家学者齐聚霍尔果斯共同探讨中亚国际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等相关议题,对于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和巩固中国与中亚的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李瑾伟副市长在论坛开幕式致辞
李瑾伟副市长首先代表霍尔果斯市委市政府对此次学术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来自国外的100余名参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在致辞中提到,霍尔果斯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第三届中亚传播论坛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举办,对宣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与中亚国家多领域交流合作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为霍尔果斯市搭建了一个广阔无垠、潜力无限的交流与合作舞台。
金玉萍院长在论坛开幕式致辞
金玉萍院长在致辞中提到:“中国新疆与中亚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金玉萍院长还在致辞中提到,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中亚国家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跨国传播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本次学术论坛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旨在以传媒为中介深入探讨中国-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聚焦新问题、新现象,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进而寻找促进区域和谐与共同繁荣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在主题演讲的上半场,来自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系的奥里嘉·金副教授做了题为“哈萨克斯坦媒介中的国家形象符号”的演讲。她在演讲中提到,哈萨克斯坦国家形象符号存在的亟待改变的刻板印象,人们对该国的认知仍限于蒙古包、骆驼、牧民等一些关键词,哈萨克斯坦应该在建立新的国家形象标识系统方面做出努力。
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奥里嘉·金副教授做主题演讲
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的塔嘉娜·舍维亚科娃教授做了题为“现代哈萨克斯坦社会意识进化过程中的大众传播”的主题演讲,她在演讲时提到大众传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具有社会导向性和公共性的特点,发挥着教育、娱乐、组织等多种功能,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和谐发展
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塔嘉娜·舍维亚科娃教授做主题演讲
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系的玛蒂娜·阿诗洛娃副教授在主题演讲《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问题》中以中国主题的虚假新闻为例强调了事实核查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事实核查的五条基本规则。
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玛蒂娜·阿诗洛娃副教授做主题演讲
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系的阿依古丽·库吉娅洛娃副教授在主题演讲《哈萨克斯坦的现代大众传媒》中表示,哈萨克斯坦自独立以来形成了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并存的媒体格局,并对哈萨克斯坦的公共生活、公众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阿依古丽·库吉娅洛娃副教授做主题演讲
哈萨克斯坦美国大学的奥勒玛汗诺娃·因力克副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亚舆论生态:哈萨克斯坦社交媒体》中以Facebook和Instagram为例研究了数字通信中的舆论生态现象,发现社交媒体作为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后真相”的传播特征。
哈萨克斯坦美国大学奥勒玛汗诺娃·因力克副教授做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的下半场,吉尔吉斯斯坦阿拉套国际大学新闻与国际关系的库班尼奇别克·塔巴吉耶夫教授做了题为“传统媒体、社交网络和中亚信息中心的重要性“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吉尔吉斯斯坦民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正在转向新兴媒体,最后提出了建立“一带一路”中亚信息中心的建议。
吉尔吉斯斯坦阿拉套国际大学库班尼奇别克·塔巴吉耶夫教授做主题演讲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记者联盟主席阿扎玛特·卡苏别阔夫在主题演讲《媒体环境对吉尔吉斯斯坦舆论的影响》中表示,后苏联时期以来,吉尔吉斯斯坦媒体环境从国家垄断走向更加多样化和独立的媒体空间,电视和广播仍是主要的信息来源,但网络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记者联盟主席阿扎玛特·卡苏别阔夫做主题演讲
乌兹别克斯坦记者与传媒大学的努尔兰·乌斯马诺夫教授做了题为“国际交流领域的人才培训和现代挑战——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的主题演讲,他首先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现状与挑战,然后呼吁中亚国家相互交流合作共同促进高质量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
乌兹别克斯坦记者与传媒大学努尔兰·乌斯马诺夫教授做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昌凤教授做了题为“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理念与实践的变革”的主题演讲。陈昌凤教授提到,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呈现出了跨模态、跨文化、跨语言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既给国际传播带来了机遇,也给国际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最后围绕智能技术带来的价值观问题提出了改进国际传播的策略建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做主题演讲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吴锋教授做了题为“三大转型背景下哈萨克斯坦新闻业发展态势及对哈传播策略”的主题演讲,吴锋教授手从哈萨克斯坦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出发,重点论述了当前哈萨克斯坦传媒业“扶公管私”“承旧启新”“因势而变”的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把握媒体转型政策,增强传播效能等改进对哈萨克斯坦国际传播的策略建议。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与新媒体学院吴锋教授做主题演讲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娟教授在主题演讲《“一带一路”视域下国际传播战略模型研究》中提出了以国家综合实力与广义文化近似程度为横纵坐标的国际传播战略模型(受众矩阵),并分别根据四个象限的国家针对性提出了关系同源与责任、标杆与说服等国际传播战略。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娟教授做主题演讲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王飞教授在主题演讲《竞争、颠覆与重构:西方在中亚“去俄殖民化”的记忆政治》中对“去俄殖民化”记忆战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梳理,发现中亚处在第三阵营——摇摆阵营,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西方在中亚“去俄殖民化”的记忆政策。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飞教授做主题演讲
本次学术论坛还设置了四个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中国-中亚传媒发展与文化传播”“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四个主题展开研讨,为推动中亚国际传播研究和中国-中亚文化交流贡献了学术智慧。
平行论坛1:中国-中亚传媒发展与文化传播
平行论坛1的主题为“中国-中亚传媒发展与文化传播”,来自全国10所高校的17位学者分别围绕“中国-中亚国际传播”“情感的共同体传播”“中巴经济走廊图书出版合作”
“中亚国家媒体发展历史与特色”“中国电视剧在中亚国家传播状况”“面向中亚国家讲好中国新疆故事”“中国话语在中亚五国的传播特征及影响”“中国动画的成长之路”“塔吉克斯坦主流媒体对华报道”“俄罗斯媒体在中亚地区的角色与影响”“哈萨克斯坦新闻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平行论坛2: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平行论坛2的主题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来自全国11所高校的21位学者分别围绕“国际传播中的协同效应”“中亚五国发展战略”“交通行业‘走出去’国际传播体系建构”“国际舆情中的新疆议题”“冷战时期自由电台对中亚地区的广播”“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路径”“俄罗斯国际传播策略变迁”“央视‘国家宝藏’与中华文明传播”“算法时代下的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流浪地球》 系列电影国际传播的叙事策略”“伊犁河流域的媒体融合与文旅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平行论坛3的主题为“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来自全国9所高校的20位学者分别围绕“非遗数字化平台建置与国际传播”“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的地方特色”“内陆国际传播中心建设”“国际传播新闻人才培养”“网络微短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时尚传播发展与社会规训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博物馆的媒介化展示”“数智时代西北边境口岸的空间重组与媒介可供性”“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中国通’群体互动实践与社会网络分析”“算法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平行论坛3: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
平行论坛4的主题为“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来自全国10所高校的17位学者分别围绕“算法时代中国社交媒体的国际传播”“伊斯兰国家涉疆国际舆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挑战” “兵团企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国家形象传播的困境与突破”“民族传统体育类短视频”“中国电视剧在周边国家的传播现状”“中国电影英雄形象的新变化”“海外受众对《流浪地球》 系列电影的情感倾向与认同”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第三届中亚传播论坛”闭幕式
“第三届中亚传播论坛”参会嘉宾合影留念